龍鋼公司2#連鑄機旁,連一工段段長楊岡平正盯著一根根紅坯,他的嘴角揚起欣慰的笑容:“自從給鑄坯裝上‘控溫神器’,氧化鐵皮就像被施了魔法,月均減少60噸。”這項被工友們稱作“紅坯退燒術”的技術革新,讓2#連鑄機小板坯氧化鐵皮量噸鋼減少了0.7千克,每年可為企業(yè)創(chuàng)造18萬元的直接經濟效益。
破局之困:產能躍升背后的“術后陣痛”
時間回溯到2016年,在產能瓶頸與市場需求的雙重壓力下,龍鋼公司開啟了戰(zhàn)略轉型之路。服役多年的2#方坯連鑄機迎來“換心手術”,歷經數月攻堅,成功攻克設備適配、空間重構等30余項技術難關,蛻變?yōu)榘迮鬟B鑄機。改造后的連鑄機具備165mm×400mm至165mm×575mm的斷面調節(jié)能力,填補了區(qū)域高端板帶鋼生產的空白。隨著精品板帶線同步投產,這臺鋼鐵老將重煥生機,成為公司產品結構升級的關鍵力量。
然而,隨著產能效益逐步釋放,新的挑戰(zhàn)接踵而至,鋼坯表面氧化鐵皮野蠻生長。楊岡平翻看著改造前的生產記錄,語氣中滿是無奈:“這么大氧化鐵皮量,不僅增加了鋼材的生產損耗,也讓后續(xù)工藝處理的難度提升,清渣工作量更是成倍增加。”如何在持續(xù)提升產能的同時,進一步優(yōu)化生產工藝、降低綜合成本,成為擺在龍鋼人面前亟待解決的課題。
抽絲剝繭:毫米級掃描鎖定病灶
面對氧化鐵皮超標的嚴峻形勢,項目團隊迅速行動。楊岡平帶領團隊展開“鑄坯診療”,兩眼向內,重點排查連鑄工序過程,一爐爐確認鋼水過熱度,按結晶器銅管前、中、后期的特點,積累經驗數據,尋找“溫度-拉速-水量”最佳模式,同時對鑄坯坯殼溫度逐段多點測溫,進行“毫米級”體溫掃描,試圖揭開問題的真相。通過構建溫度場模型,深入分析鑄坯坯殼溫度變化規(guī)律,發(fā)現冷卻效果不佳,局部溫度飆升,如同身體局部發(fā)起了“高燒”,這也正是氧化鐵皮大量生成的癥結所在。
找準“病因”后,團隊借鑒行業(yè)梯度冷卻理念,設計出“階梯控溫方案”:提高進出水溫,同時開發(fā)“溫度-拉速”聯動算法,實現配水參數的動態(tài)修正。
妙手回春:階梯控溫重塑質量基因
鑄機二冷室有效冷卻長度短,而傳統(tǒng)強化冷卻又容易導致鑄坯產生裂紋,面對這一技術困局,項目團隊開出了精準“藥方”。他們從二冷水主管道取水,合理分配至各流,并在拉矯區(qū)鑄坯寬面加裝噴嘴,形成連續(xù)水幕,大幅提升了冷卻覆蓋率。對鑄坯各部位進行實時溫度檢測,確保冷卻效果。同時,團隊還對濁環(huán)水系統(tǒng)進行優(yōu)化,提高水質,加大進出水溫差,進一步提升冷卻效率。
經過不斷迭代優(yōu)化,改造后的拉矯段,三組高效霧化噴嘴整齊排列,細密的水霧在鑄坯表面形成連續(xù)水幕,宛如給鑄坯貼上了“退熱貼”。這一創(chuàng)新舉措不僅精準控制了紅坯表面回溫,而且鑄坯氧化鐵皮結構得到顯著優(yōu)化,鑄坯質量實現質的飛躍,為后續(xù)工序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“這項技術抓住了氧化鐵皮生成的核心矛盾,用‘小切口’破解了行業(yè)大難題,是一次四兩撥千斤的技術革新,更為同行提供了可復制的龍鋼經驗。”楊岡平自豪地說道。這場“紅坯退燒術”的成功實踐,不僅為龍鋼公司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,更彰顯了企業(yè)在技術創(chuàng)新道路上的不懈追求與卓越智慧。(龍鋼公司 李小軍)